回顾/1984年读研究生是什么感觉?
1984年,我考入湖北中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。
84级一共招了9名研究生:伤寒3名,导师是李培生先生和梅国強先生;内经3名,导师是李今庸先生和张六通先生;温病1名,导师是陈百庄先生;针灸1名,导师卢顺徳先生;内科1名,导师熊魁梧先生。我是伤寒专业。
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,湖北中医学院也是最早开始招研究生的中医院校,但那时招生规模很小,当然导师和专业都是全国最著名的,湖北中医学院开始只有伤寒的李培生、洪子云两位先生,内经的李今庸、叶国之两位招生。我们选择很少,1984年我报考时的招生情况如上,比开始稍有增加。本来84级伤寒专业计划招生2名,全国报考人数200多人,但是我们有三个人考得很好,其中一个是中南5省中医学院联合考试伤寒得了满分,所以他报考研究生伤寒是免考的;还有一个总分第一,伤寒考分第二,我是伤寒考分第一,总分第二。导师是三个都想要,也算是我们运气不错,正好有一个专业没有过线的考生,学院的研究生科就给省教委写报告,希望能把名额给伤寒,最终教委批准了,伤寒就招了3人,否则我可能就与研究生无缘了,因为我的总分是第二。
入学后,第一年上四大经典、外语、自然辩证法。伤寒是梅国强先生上;内经是张六通先生上,李今庸先生做讲座;金匮是田玉美先生上,杨百茀先生做讲座;温病是张腊荣先生上,陈百庄先生做讲座。这是湖北中医学院最强的阵容。第二年主要是跟师,李培生先生每周会给我们答疑一次,李先生给我们答疑时什么都不带,却总是拎着他的拐杖,他的拐杖从来没拄过,但总是挂在手腕上。我们问的问题没有他不知道的,甚至连药物的种属等植物学知识都给我们讲。第三年主要是写毕业论文,会跟导师就选题、论文结构等进行反复讨论,我每周都会去梅国強先生的家,梅先生总是不厌其烦给我讲。那时不要我们做实验,不用必须发论文。
除了跟我的导师,我还经常去请教李今庸先生、杨百茀先生,他们和我父亲是同学;也常去请教田玉美先生,我们是同乡;我还常去跟朱曾柏先生抄方,他也是我父亲的同学。
考伤寒研究生之前,我自学了3年伤寒,上研究生后,又跟两位恩师学了3年,所以,我用了6年的时间学伤寒,这是受益终生的学问。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求我的学生必须学经典、背经典、学看病,不要求他们做实验的原因所在。
中医最早的研究生教育就是师承制
......
欢迎大家分享文章到朋友圈,帮助大家了解中医研究生教育的历史。